[繁體]
365bet体育比分信息交流中心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365bet体育比分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悔

2014-12-19 10:32:02
湖北英山吴氏分支族谱辈分
沼大风山显春季,一方星斗焕成章,观光南国世绪霞昌,奴家忠厚德泽远长。
吴正东

IP:120.71.200.*
2014-12-13 14:14:42
什么叫祖宗十八代?

2014-12-13 至德世家 吴正东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下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un)孙,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kūn)、仍、云、耳。 为了便于记忆,从上而下,我编了个五言口诀,且叫《称谓歌》: 鼻远太烈天,高曾祖考已。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止。

那么,古人规定这些称谓又是什么意思呢?

鼻祖,指得姓始祖。古人认为:“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在这里,“鼻”实指“第一”、“首创者”,即“无中生有”。后来引申为各种文化流派、行业、手技、事业的创始人都称为“鼻祖”。

远祖,指很遥远的祖宗。与自己相隔很远很远,知道的信息很少很少,故称悠远之祖为远祖。

太祖,指相隔太远的祖宗。太,古时与“大”相通,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故太祖是指过于遥远的祖宗。

烈祖,指列传之祖。烈,古通“列”,列举、列位。是指依序往下排列的祖宗比太祖又要近一些了。

天祖,指比较远的祖宗。天的本义为“头”,头部是在身体之上的,天也是在地之上的,所以天祖就是指比较往上、比较靠前的祖宗。

高祖,指隔了一段距离(代数)的祖宗。高,本义指楼台的高大形状。楼台比平地高,但不是很高。故古人规定在列祖列宗中,以一定的、相隔不是太远的祖宗为高祖。

曾祖,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祖宗。曾,古同“增”,指增加,在“祖”之上增加一代。

就是“增(曾)祖”了。曾,古又同“层”,指重叠。“祖”上再加一层,便是“重祖”,即曾祖了。

祖,指与自己中间隔一代的祖宗。祖字由“示”“且”二部分组成,“示”指“先人”,“且”本形为“男根”,本义为“生育”,引申义为“增加人口”、“增加帮手”、“增加力量”,一般用为“加力”“给力”。

“示”与“且”联合起来表示“给我们子孙力量的先人”。给子孙力量的主要表现就是:给子孙以众多的堂兄弟或族人。一旦有事,这些亲戚就会看在同祖同宗的份上伸出援手。同一个祖宗的堂兄弟姐妹就多了,是有“援手”力量的。

考,指父亲。考的本义为“老”,指年纪大的老人。在甲骨文、金文中,考字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引申为专指父亲,后多指已去世的父亲:先考,如丧考妣。

己,指自己、本人。己在甲骨文中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本义:是指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借“缠束”之义,谓约束己身而为“己”。

子,指儿子,自己下一代,湘方言叫“崽”。子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本义指婴儿。又,子是地支的第一位,子丑寅卯,喻意子孙有条不紊、层出不穷地繁衍下去。所以古人把“子”作为自己的下一代排列。

孙,指儿子的儿子。孙字是由“子”和“系”两部分构成,其本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

曾孙,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孙子。曾,古同“增”,“曾孙”就是指在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代,谓之“增(曾)孙”。

玄孙,指与自己中间隔三代的孙子。玄字的本意是搓线、编草绳,最后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基于这个本意,玄字衍生出二层意思:一是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无穷变化。二是很远,看不到结果。所以古人用玄来指代第三代孙的称谓,喻意是永无穷尽。

来孙,指与自己中间隔四代的孙子。古人的寿命不是很长,七十岁就是“古来稀”了。所以第四代孙往往自己亲眼看不到,属于“未来之孙”了。

晜孙,指与自己中间隔五代的孙子。晜(kūn音昆)古代同“昆”,现在通作昆。《尔雅·释亲》:“父之晜弟。又,來孫之子为晜孙。注:晜,后也。”

仍孙,指与自己中间隔六代的孙子。“仍”有因袭、沿袭之意,仍孙是指沿袭、一脉相承下来的孙辈之意。

云孙,指与自己中间隔七代的孙子。云,指云朵、云雾,云雾在天空中很飘渺。云孙就是借云雾的形态,说到了第七代孙已经感到很飘渺、很遥远了。

耳孙,指与自己中间隔八代的孙子。这个第八以后的孙子比云孙更遥远,远到只能有所耳闻了。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常说的“九族”称谓是比较统一的,即“高、曾、祖、考、己、子、孙、曾、玄”。至于“祖宗十八代”的称谓,各个时代却略有不同,到了东汉的《尔雅·释亲》中才基本定型。

代代视角: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所以族系渊源的重要性不可替代。一般家谱中记载了很多先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这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对建设现代文明有重要的激励、训诫作用。
 
吴善闵

作者QQ:522203237 IP:124.156.1.*
2014-12-11 22:43:11
我是郯城吴蒲坦的有家谱
源。朝。永。庆。夫。兴。绍。清,士。传。善。纪。克。
版主(吴氏)回复: (2014-12-11 22:50:43)  版主QQ:395730168
宗亲若有家谱,可以简略介绍本族来源,始祖世系等等,方便你我寻根问祖之用,说不定有千里之外有同支。
管理员: (2014-12-12 9:18:47) IP:111.123.225.*
是呀,需要尽可能提供较为详细的资料,大家好帮助

需要您尽可能提供较为详细的资料,大家好帮助您.一起努力寻根.

字辈:元朝永庆福兴绍青书传善继克树伟宗嘉怀瑞配秦式培英开昌永泰志学佃适
天下吴一家人: (2014-12-12 9:25:16) IP:111.123.225.*
Re:

QQ群146888502 郯城蒲坦 临术篗庄 莒南管地吴氏群,多联系一下本地人员,大家共同研究.
吴闻钟

IP:122.227.1.*
2014-12-5 15:02:32
延陵乌伤柳溪吴氏祭祖颁谱祭文
维岁公元二零一五年四月五日,农历乙未年二月十七。
今齐同族,昭我令祖,敬领牒谱,用表斯肃!祭文谨曰:

南山悠悠 柳溪水长 乙未?月 草繁木旺 兹备族侪 恭聚一堂
祭祖颁谱 溯本清源 日月交移 温温而长 吴氏一脉 源承周亶 
泰伯让国 取居荆蛮 形土勾吴 辟地开疆 大姓始立 德广九方
武王封爵 吴姓堂皇 数传季札 推位避王 受祚延陵 脉正郡张 
吾祖圭一 回禄而迁 梅溪东畔 莫阻春强 六百余载 族盛丁繁  劳我先人 继幠率昌 力耒为本 永承书香 耕读教胤 无苟财粮  舒功叙烈 缵代流芳 优德通滞 敷仁锡良 谆谆尔后 遐训弘扬  勤业乐善 励精图强 实克肱股 延拔同厖 合从协欲 发族安邦  后裔永蔚 言载言光 隔居奉挚 忠孝如常 欣迓盛世 臻步介良  重修宗谱 再续牒章 绵绵翼翼 不负上苍 谱事圆满 遍沐休祥
列祖列宗 佑嗣辉煌 在天之灵 俾更衔臧 祀典告既 伏维尚飨
                                                                                           圭一公二十世孙文忠敬撰  
公元二零一四年岁次甲午年十月十八
吴浩雨

2014-11-19 12:22:09
分水吴氏碑序
      五世祖吴公讳尚进、妣乐老孺人二位合葬墓碑文   
    盖问水源木本者,上下有同情,报本追远者,古今无二理。
我世祖尚进者自湖北而迁河南创业为巢,偕德乐老孺人所生二男,无女。
其生也,未详其日。而殁也,不详其时。
(今殡孙沟白龙社,(佚二字)孝妇合茔。)今勒祯珉,以志不朽云。
        甲山庚向,坟地二分。
                 四家买地 余钱千串利息交纳坟茔 
                                           民国十年孟夏月吉日 
 世祖吴公 讳尚进  妣乐老孺人 
奉杞男吴有?(邱氏),吴有?(常氏);
孙:吴国太(李氏)、
孙:吴国起(任氏)
曾孙 
吴天禄 
天佑(方氏) 
天福 
天有(侯氏) 
天德(杨氏)
吴先臣 李氏 ——成
吴先君 徐氏——成文 张氏 
吴先义 李氏 ——成洲 李氏
吴先荣 方氏 ——成奇 张氏
吴先贵 李氏——成朝 李氏
吴先仁 张氏 ——成民
吴先礼 
吴先忠(余氏)——成章 王氏
吴先明(刘氏) ——成堂 王氏
吴先春 (王氏) ——成贵
吴先芳 (毕氏)
吴伯勤: (2014-12-2 9:38:01)
Re:你先人有祯字辈?

我看到你发的碑文上有祯珉字号!你先人有祯字辈?辈序是什么?请告知!我这儿也有着字辈:、、、祯、赞、恩、殿(全、传)真、金。前面的本分不知道,后面的也没了!
吴正东

IP:120.71.200.*
2014-11-30 10:56:30
感受吴文化
凉夏美景,心意盎然,清风逐波,前程似锦,须形成的体系,是有志者的决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志者的奉献是为社会、氏族做好事,以泰伯“至德”为明镜悬照吴氏后裔,引导宗亲进入一个有道德思想的境界,走向正道。
“台州吴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组织、有意义的组织,意味着有文化素质的机构,在有志者的久经帷幄、精心筹划,靠大家支持和拥护,得到了组织的成功,今受到社会宗亲的好评,事物的发展须得努力,以童趣的幼礼又迎来了本次会议,有宗亲们热烈的心情,浪漫乐趣、蓬勃的信心能将“台州吴文化”办得如花似玉般地异放光彩。
“台州吴文化”的历程航向是遵循始祖泰伯“至德”精神,有古人崇高的历史评价,“泰伯,至德、三让民无得而称焉”,这个历史丰碑铸就了吴氏宗族的辉煌,是社会人类道德,又是时代的灯塔,始祖泰伯的“至德”光辉是永不磨灭,与天地同春,日月共辉,至德大船载入了“台州吴文化”,“至德”一个高境界,是有难处,但是“台州吴文化”志同理合地揭开了新编,以和谐精神,抱着团结思想、为国为民、团结氏族、怀着诚信、友谊的信心搞好社会和谐,做人类有益的事迹。
大好气氛,幼苗虽小宗族可大,有了宗亲的信心和决心,凝聚力量,固其根本,得到充分的养分,培育出根深叶茂的群体组织,在大自然中成长,从天地间吸取正气,成为一棵铮铮傲骨的宏大劲松,挺立在东方,放眼世界,见天地有大美,万物有情理,让“台州吴文化”的幽香飞入宇宙,听到海天共鸣和谐凯歌,使人间变得更优美。
吴泽坤

作者QQ:370666414 IP:117.136.36.*
2014-11-29 14:27:19
寻亲
大爷在抗日战争时期加入国民党,后国共内战随国民党退守台湾,至今杳无音讯,参军前家住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族谱排承字辈,后代辈分依次是“先,泽,振,”望亲人早日团聚,有知情人士,请多多帮忙,感激不尽。
吴桂林

作者QQ:834511367 IP:113.90.25.*
2014-11-27 23:03:59
湖南临澧吴氏寻祖
家族字辈: 山車绍祖德  宏秀贵纯金     嵸龍梁凤禹  超模大选云(里面的字可能有谐音)   听父辈说是从江西迁移到湖南这边的,,具体在江西哪不知道,,各位宗亲,,有知道的帮忙联系,,,QQ834511367(认证写“宗亲”)
吴松金

2014-11-27 10:02:56
瑞安吴氏祖源探索之二
                瑞安吴氏祖源探索(之二)吴松金  2014.11.12
        上灶吴氏与林垟吴角州吴氏、马屿汤岙吴氏的同宗共祖问题
    一、 上灶吴氏源自浙江遂昌吴进公(658-728),唐中宗神龙元年乙已进士、官柯城刺史。致仕后徙迁遂昌,为遂昌延陵郡吴氏始祖。其十世孙全智公迁居台州仙居,为仙居吴氏始祖。全智公十世孙金明公徙迁永嘉西溪厚渠,为厚渠肇基始祖;金明公幼子志端公则迁居丽水。其六世孙琬公于明洪武十八年徙迁瑞安上灶,为上灶吴氏肇基始祖。本支世系传承和徙迁情况均清晰有序。
    查阅林垟吴角州《吴氏宗谱》“吴国传次图”(外纪世系),从泰伯公至昌裔公计57世,其中八世馀桥、九世疑吾,两者是同一个人;从泰伯公至季扎公为十九世而非二十世。三十九世隐之、四十世延之,是兄弟俩而非两代人,应减去一世,实为56世。而据《中华吴氏大统谱》和《仙居吴氏宗谱》:昌裔公字庆宗、系泰伯69世孙。两相比较、吴角州吴氏宗谱世序中少了13世,应按大统谱世系插入补足世序。据《平阳吴氏通志》记载:吴角州吴氏始祖又新公生于唐懿宗咸通二年(861)比进公晚生203年,按29年一代计算,203除以29等于7代。昌裔公为进公四世孙、又新公应是昌裔公四世孙。据仙居谱:昌裔公生子旋、字齐政,但缺少其后裔的资料。而据平阳仙口吴氏谱载:又新公系永清公之子。如果永清公是旋公之子,那么又新公的世序就十分完整了。【按仙口谱外纪世序从进公到又新公计十九世,以203年除以18等于11.27岁一代、肯定有误。而翥公是泰顺库村畦公的祖先,卒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丙戌,其时又新公已经六岁,怎么可能是翥公的十五世孙呢?再者进公与翥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支派,他们从泰伯第三十九世、既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吴汉公之子吴成和吴武两兄弟就已分支立派。仙口吴谱显然把他们的世系搞混淆了。】至于昌裔公的后裔何时从遂昌徙迁到福建,一时无从查起,有待继续查找,以期获得完满解决。
上灶吴氏与吴角州吴氏的外纪世系,按吴角州谱载的56世来对比:其中相同的有48世,不相同的8世,相同度达85.7%,基本上可以认定系出同宗;是从吴进(晋)公的两个孙子分衍的,既长孙龙库公【生于武周圣历元年(698)戊戌】为吴角州吴氏先祖;幼孙龙庄公【生于武周久视元年(700)庚子】为上灶吴氏先祖。至于上灶吴氏与吴角州吴氏的联宗问题:因牵涉到吴又新公派下在平阳县各分支的祖源问题,要与平阳的宗亲们协商沟通、以求达成共识、统一意见、得到大家的认可,真正解决又新公这一支悬而未决的祖源问题。所以需要慎重对待,最好同遂昌吴氏祖源地进行联系沟通,以期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或许可以从遂昌祖地获得其它相关旁证材料也说不定)。                  
二、汤岙吴氏系瓯海茶山后村吴氏的分支,而茶山后村吴氏是乐清南閤章氏后裔复姓归宗后的吴氏子孙。查阅汤岙吴氏谱序:祖源来自吴进公派下、仙居全智公九世孙芾公分支;芾公幼子(第五子)吴深的孙子吴源与乐清南閤的章希恩两人是至交好友,章无子嗣、吴源将次子吴谦出继给章希恩为子、改名章开宗。其五世孙章纶(1413-1483)为明正统四年己未进士,历官至礼部侍郎谥“恭毅”,后世称恭毅公。关于章吴同宗,章纶公有《章吴同派诗》一首作了生动形象的概括:“始祖源流出望仙、进公八世在莆田、银青光禄在台地、学士龙图赤壁贤、北閤田头分有日、杏湾乌岭已经年、平园燮岭同南閤、南閤图绘两姓联”。此诗为我们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祖源线索,但不知后世为何六百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真正的祖源祖地问题。现在我们不妨试着换个角度将章纶的诗逐句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发掘祖源祖地真相。章诗首句说祖源出自浦城望仙桥;二句“进公八世在莆田”,是说进公的八世孙居住在福建莆田;林垟吴角州吴氏始祖又新公也源自福建,两者说法一致。但接下来的描述就自相矛盾了,三句“银青光禄在台地”、是指全智公官银青光禄大夫居住在台州仙居地方,四句“学士龙图赤壁贤”、是指全智公九世孙芾公官龙图阁直学士,为一代贤臣;五句“北阁田头分有日”、说的是芾公幼子吴深任乐清知县、致仕后从仙居田头徙迁乐清北阁,到章纶这一代、两地分开已很久远了;六、七句大约是指吴氏居住在北閤、章氏居住在南閤两地都已经很长时间了,由于对当地地名和环境不了解,就不多妄断诗意了;八句是说南閤章吴两姓是同宗联姓的,既章纶这一支应该是认双姓的。这首诗描述的祖源脉络既清晰又令人费解,从吴进公—全智公—芾公的传承脉络,从仙居田头到乐清北閤的徙迁分居情况一目了然,也十分肯定,但对祖源地的描述却难以理解。古人写诗讲究的是用词精练、言简意赅、惜字如金,不可能用两句来写祖地的。因此只有一种可能是同时描述章吴两姓祖源。其本意应该是说“章氏先祖源自浦城望仙桥,吴氏先祖吴进公八世孙居住在莆田”。据查:南閤章氏始祖文贲公为及公五世孙,生于后晋天复元年(936),世居福建浦城。这与首句描述是相符的,但二句所说进公八世在莆田就与后面三、四、五句就自相矛盾了,既肯定是源自进公、全智公、芾公的宗脉和田头的祖地,又说祖地在莆田,该怎么理解?也许有人会说进公八世居住在莆田,其后裔徙迁仙居田头,这样解释也不无道理,但却与事实不符。因为吴氏先祖吴进公派下全智公一脉,前九世均居于遂昌,葬在遂昌。直到全智公才徙迁仙居,又何来的徙迁莆田之说?虽然进公长孙龙库之子昌裔公可能迁居福建,但与全智公这支宗脉无关。因为龙库与龙庄兄弟俩已分衍两支,全智公是龙庄公后裔。所以说进公八世在莆田是几无可能的。那么,如果说堂堂一个礼部尚书连自己的祖源也搞错了,的确令人有点匪夷所思、难以置信,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一切皆有可能。试想:当时吴谦公入继章氏,对章姓来讲、实乃无奈之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古人讲究宗脉传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章希恩与吴源是至交、招其子吴谦入继确为最佳选择。而吴谦公其时虽尚幼小,但骨子里对吴氏本宗的依恋和认知是根深蒂固的,毕竟血浓于水。而出继章氏是父辈的安排、并非他的本意,所以成年后一心要复姓归宗,这从他死后不入章氏祖茔、而葬在其父吴深的墓旁就是明证。而此事对章家来说,当时却可能难以接受;但双方都是当地名门望族,对此必须有所妥协,好在吴谦育有三子。据汤岙吴谱原始序记载:“大派归章姓、二派归吴姓”,这就是妥协结果的佐证。说明当时确实发生了复姓归宗的事情,并实际实施了复姓归宗的具体方案,而章纶公就系吴谦公(章开宗)次子章性(二派)后裔。这样一来,吴谦公既章开宗次子章性派下就成了既姓吴也姓章的双祖源、双姓氏家族。这样时间一久,就很容易把祖源、祖地记错或搞错了。我们来还原一下历史时序:吴进公的八世孙是景字辈、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懿宗年间(800-890)左右。相距章纶公已六百多年,吴谦公入继章家传到章纶也已是第五代。古代又不象现在文化这么普及、科技也没这么发达,什么都可以随时记录下来;当时基本上都是以口相传、代代相传、时间久了难免会搞混淆了、记错了、遗漏了、以致以讹传讹,章纶公从小就受这种传言影响、并信以为真,因而也就搞错了,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否则无法解释章纶公何以把莆田当成吴氏祖地的说法。以上虽然仅是我个人的分析和假设、但极有可能事实就是这么回事。也许在北閤吴氏和南閤章氏的宗谱或其它史料中有更好的旁证、佐证,但有待继续发掘。不过我认为自己的分析和推理应该是比较符合事实本象的。因为经这样一梳理,基本上就把所有有关祖源、祖地的环节理顺了,连接起来了,以往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古人讲究尊祖敬宗,往往把祖宗的话当成金科玉律,既不敢质疑、也不敢否定、更不敢越雷池半步;人们往往宥于古训和成规而将错就错。光凭一句诗、就认定祖地在莆田,一锤定音而误导后世,以致缪误了600年。这可能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乐清南閤吴氏之所以搞不清祖源、祖地的真正原因所在。
    现在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不能仅凭一句诗的描述就认定吴氏祖源在哪里;一定要抓住和围绕祖源的主要线索来梳理:既吴进公至全智公到芾公的世序传承和徙迁情况,既然全智公本支从进公到九世都生于遂昌、葬于遂昌,就不可能有徙迁莆田之事。其实只要已经确认进公为祖宗,其它的并不重要;徙迁与否?毕竟有史料可查,只要去伪存真、就可还历史本来面目。即使没有祖地徙迁的记载、只要知道老祖宗住在那里就可以了,何必过于纠缠旁枝末节,这样不就解决了祖源和祖地问题吗?只要祖真宗正就OK了。总之,我想略尽绵薄之力、为吴氏宗亲们提供一点参考意见,以作抛砖引玉,相互探讨,以求共同解开祖源地的历史之谜。(或者说并无什么历史之谜,只因宥于成规、过于相信先人,以致一叶障目、不识祖宗和祖地罢了)。南閤的祖源问题按理来说,其实应该并不复杂,只要有那么一点勇气去纠正、去承认。而马屿汤岙吴氏与南閤吴氏(章氏)本就一脉相承,与其他分支一样,其祖源问题完全取决于南閤的态度和行动。当然,我的以上意见只能仅供参考,不知乐清的吴氏宗亲是否认同我的一得之见?因限于水平和见识,如有不妥和不当之处,还望见谅!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厘清吴氏祖源、祖地,为了吴氏宗族的兴盛和发展。
    作为吴进公派下仙居全智公的后裔,在整理吴氏史料中突然知道有这么多同宗共祖的族亲分居在林垟吴角州、平阳各地及乐清北閤、南閤等地与瓯海茶山后村、瑞安马屿汤岙等处,真的感到十分的高兴!我相信吾祖吴进公和全智公泉下有知,也会祝福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的。我衷心希望你们能认同我的考证意见;更期望明年清明能在祖地仙居相见,共同祭拜全智公的英灵!
                          
                                            

  
     
吴松金

2014-11-27 9:49:24
瑞安吴氏祖源探索之一
        瑞安吴氏祖源探索之一 吴松金
湖岭雅瑶吴氏与库村联谱的疑义及固社等宗支的祖源问题
   雅瑶吴氏系固社吴氏分支。雅瑶吴氏在2005年重修宗谱时希望找到远祖及联宗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仓促间未经仔细认真地考证,就将本宗与库村吴氏联宗却是有点过于牵强和草率。其理由如下:(1)库村始祖畦公生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庚申;固社、雅瑶的始祖允公,生于唐僖宗乾符五年(878)戊戌(据岩下谱载),两者相差39年,相当于一代之差。畦公祖上一直居住在山阴和乐村,直到唐乾宁二年(895)乙卯,因避董昌之乱才徙迁安固库村。其时允公年已18岁,且祖上又居住在闽之赤岸。不管从时间上还是祖居之地来看,两者均无所关联。所以说:雅瑶吴氏在2005年修谱时将本宗与库村吴氏联宗显得有点过于草率和牵强了,即很有可能是认他人作祖宗。
据雅瑶吴氏谱载:允公于后晋天复二年(937)因避王曦之乱,以60岁之高龄从闽之赤岸徙迁到安固集善乡三十一都一甲黄山、仅居八年,于天复九年(944)便辞世,葬在黄山。后历数世,方移迁固社。基于以上史实,可以肯定地说,其祖源应该另有源头,但绝非源于库村畦公派下。因此,固社与雅瑶、三甲、山根、岩下、松坦六支同宗共祖的宗亲,大家应该好好地坐下来协商祖源问题,力求达成共识,至于如何认祖归宗一定要慎之又慎。当然,如能趁这次编修《瑞安吴氏通志》之机寻找到祖源自然最好,如果真的找不到,暂时存疑也未尝不可。反正几百年上千年都拖下来了,也不必急在一时;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信息越来越多、交流日趋广泛、资料也日趋完善,说不定哪天就发现真正的祖源信息了,到那时再解决也不迟。
固社吴氏是一个人才辈出,名震一方的名门望族。在宋、元、明三朝,誉隆数百年。从公元1223年至1247年,在25年间接连五人登进士第,其中四人为两对兄弟;一时誉满瑞安城、名振温州府,盛极一方。从公元1034至1530年496年间,先后有七人进士登第、多人中举入贡,近四十个人仕官。这样一个仕阀家族,在瑞安县乃至温州府的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而其家族的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传世有多篇诗词、行述、履历、挽章、赞、序文、皇帝勅令等,散见于宗谱和地方志与传记之中。翻阅雅瑶、松坦、岩下吴氏谱序,南宋丞相文天祥于景定元年(1260)庚申为固社吴氏宗谱所作的序文中说:允公六世孙吴相于宋景祐年间(1034-1037)赐进士第,宰婺源。始修固社吴氏宗谱。十一世孙吴良骥、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二修宗谱。十二世孙吴通于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十二世孙吴礼于宝庆二年(1226)丙戌兄弟俩先后同登进士第,十三世孙吴幼存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登进士第。十六世孙吴淪在淳祐四年(1244)甲辰登进士第,与文天祥交善。吴淪示以家谱、并请文天祥为固社吴氏续修宗谱作序,文丞相在序文中对其家族推崇备至、评价甚高。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也见证了固社吴氏曾经盛极一时的辉煌历史。
固社吴氏除文天祥序中所提及的名人外,尚有以下众多名人先后涌现,或中举、或仕官:允公六世孙吴植、仕常州提举。七世孙吴练、宋天圣年间授泉州同安簿、后升常州提举。八世孙吴浃、宋熙宁年间授信州提举。八世孙吴潭、仕汀州判,赠承直郎。八世孙吴湛、宋元丰年间荐授上虞丞。九世孙吴景、宋乾道二年(1166)丙戌授汀州判。九世孙吴昭、宋元祐六年(1090)庚午、以才能荐授泉州司户。十一世孙吴仁、以书法荐抵京校考,授大理寺评事、赠文林郎。十二世孙吴迥、宋绍定年间仕德清令。十三世孙吴敏、宋端平年间以贤能荐授处州录事。十三世孙吴肇、宋淳祐年间荐授江西常平盐茶司副。十四世孙吴宏谨、宋宝祐年间以明经荐授江山教谕。十五世孙吴存勤、以明经荐授德路景陵学政。十五世孙吴存性、宋嘉年间以鸿词科擢授武昌咸宁令、升湖南通判。十六世孙吴洸、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登进士第,仕宗正卿。十六世孙吴玘、宋宝祐二年(1254)甲寅以明经授建州崇安县教授。十六世孙吴璆、经举荐授归德丞、后升汉阳令。十七世孙吴棖、宋咸淳八年(1272)壬申荐授福建制置司。十七世孙吴瓒、宋咸淳十年(1274)甲戌以才略荐授袁州司理。十八世孙吴廉、元元贞元年(1295)乙未、以科目擢襄阳令。十九世孙吴坚、明宣德七年(1431)辛亥,因灭贼寇为国捐躯、皇帝勅封其为当地忠勇太尉正神。廿世孙吴文熊、明洪武年间授中都指挥。廿一世孙吴继先、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爵继中都指挥。廿一世孙吴铎、明永乐元年(1402)壬午选贡生、授处州教授、升苏州经历。廿二世孙吴宗铎、明宣德四年(1428)戊申授广西浔州卫经历。廿二世孙吴铨、袭爵中都指挥。廿三世孙吴应观、明永乐年间由庠生入国子监、授黄陂令。廿三世孙吴祚、明景泰六年(1454)甲戌举人、仕常州通判。廿四世孙吴潜、明天顺年间贡元、授长汀知县。廿四世孙吴傚、明成化十四年(1477)丁酉授泉州崇武仓使。廿四世孙吴准、明弘治三年(1489)己酉贡生。廿五世孙吴玉、明天顺七年(1463)年癸未贡生、授处州教授。廿五世孙吴祥、明嘉靖十年(1530)庚寅选贡生。还有庠生多名,就不一一例举了。
固社在历史上曾建有众多的牌坊和亭台楼阁等建筑:如为庆贺十二世孙吴通、吴礼兄弟先后登进士第,在本邑越山头建双荣坊。为十六世孙吴淪、吴洸兄弟先后登进士第,在瑞安城建联桂坊。为廿三世孙吴祚中举人建崇俊坊,为其任常州府判、又在瑞安城东建展骥坊以作庆贺。并在三十三都吴澌坦建曲间亭,在三十都建申明亭,在固社建旋马楼,在松坦建瑞庆轩(今祀址尚存)、德磬堂等,盛极一时。而如今已是古迹湮没、荡然无存,仅能从现存的诗文中遥想当年高朋满座、茶香满屋,饮酒吟诗、挥毫泼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情景了。
总之,固社吴氏及其分支的后人,应该为有这样众多名声显赫的祖宗引以为傲,因此也更要珍惜和维护家族的荣誉与历史。千万不能随随便便地去认他人作祖宗,以免辱没了自己的祖宗、以致愧对列祖列宗,也愧对后人。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探索考证的意见,限于水平和见识、也限于手头资料的匮乏,不一定正确;仅作抛砖引玉之用,以供大家参考。对相关宗亲如有得罪之处、绝非有心为之,只是就事论事,还请多多见谅。
附一、固社吴氏历代修谱首事:六世祖相公始修宗谱,十一世祖良骥公、十三世祖幼存公二修宗谱,十二世祖通公题宗祠匾“永锡堂”,十六世祖淪公三修宗谱,二十二世祖宗铎公四修宗谱。其后各分支各自另修宗谱。
附二、固社旧谱行第:允 亨 建 孟 孔 均 惟 元 尚 仲 时 宜 叔 宏
存 宇 镇 希 德 文 先 宗 秉 彦 廷 良 伍 思 国 家 伯 世 亦 圣 作
王 学 理 显 耀 公 卿 永 传
二零一四年九月十六初稿于场桥寓所之听雨轩、十月二十九日三稿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365bet体育比分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0.7